21全球觀察|重重危機下全球化面臨重構,世界正迎來“亞洲世紀”
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上海報道 新冠疫情余波未平,俄烏沖突硝煙又起,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全球化也面臨重構。
“世界是亂的,由于種種原因,公共衛(wèi)生危機、能源危機、糧食危機、難民危機、生態(tài)危機和金融風險、債務風險、產業(yè)鏈風險、供應鏈風險、戰(zhàn)爭風險交織疊加。四大赤字——治理赤字、信任赤字、和平赤字、發(fā)展赤字急劇增長?!比蚧菐欤–CG)學術委員會專家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在近日CCG主辦的第八屆“中國與全球化論壇”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,全球化處于歷史十字路口。
根據(jù)世界銀行6月發(fā)布的《全球經濟展望》報告,俄烏沖突加劇了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,世行將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2.9%。在此之前,世行已在4月份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1月份公布的4.1%下調至3.2%。
整體而言,CCG主席顧問會認為,全球化大趨勢仍未改變,但全球化的形勢與方式正在出現(xiàn)變化,這既是挑戰(zhàn)也是機會。在新的形勢面前,中國應未雨綢繆,做好充分準備。CCG是唯一獲得聯(lián)合國特別咨商地位的中國智庫,也是首個進入世界百強的中國社會智庫。
美國支持多邊貿易體系興趣下降
美國前總統(tǒng)特朗普極力推動“美國優(yōu)先”,以“讓美國再次強大”。即便到了拜登政府,單邊主義、保護主義的影響仍在。
CCG特邀高級研究員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認為,全球化最重要的兩個制度支柱是美元貨幣體系和多元貿易體系,“一個供血,一個供肉”。一直以來這兩個體系最重要的引領者是美國,現(xiàn)在美國的意愿和能力都在下降,尤其在貿易體系上。由于美國經濟產業(yè)空心化、國內收入分配差距擴大以及中美戰(zhàn)略博弈加劇,引發(fā)美國霸權衰落焦慮,使得美國支持多邊貿易體系的興趣大幅度下降。
美國對全球化有著非常矛盾的心態(tài)。屠新泉表示,美國一方面不滿意,覺得這輪超級全球化中美國是受損或相對受損的。另一方面美國又離不開全球化,需要全球化這個體系的支撐。
從大趨勢來看,美國已不太可能再為多邊貿易體系做出更大的貢獻,美國已經沒有能力和意愿進一步開放美國市場,尤其是在美國最近發(fā)布的“印太經濟框架”中,美國沒有做出實質性的讓步和貢獻,未來全球化主要靠中國。
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、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認為,世界正在從無限的全球化走向有限的全球化,過去大部分時間全球化發(fā)展呈現(xiàn)無限全球化的態(tài)勢,世界是平的,資本、技術、產品等等都能暢通無阻。全球化在深度、廣度和速度上會無限提升,這也是我們曾經熟悉的全球化。
但是經過過去的五年,全球化已體現(xiàn)出了它的有限性。吳心伯指出,有些國家根據(jù)政治和安全利益建立了墻,使得生產要素的流動受到阻隔。有限的全球化有三個特點:一是全球化的減速;二是逆全球化、去全球化的趨勢;三是全球化的動力在發(fā)生變化。
世界正迎來“亞洲世紀”
盡管全球化發(fā)展遭遇挫折,但大趨勢或許依舊未變。
CCG特邀高級研究員、德國波恩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學武指出,全球化不會終結,因為其真正動力是市場經濟。他認為,盡管遇到諸多障礙和反復打擊,但只要以資本為導向的市場經濟不會終結,全球化就會繼續(xù)下去。
與此類似的是,紐約大學東亞系、比較文學系教授、北大國際批評理論中心主任張旭東也認為,如果把資本主義全球化理解為現(xiàn)代世界歷史的進程,它從來未在和諧、光滑的“歷史地表”上擴展,而是成長于各種矛盾沖突和社會障礙中。所以,“當前的境況不是逆全球化和去全球化,而是符合全球化歷史的發(fā)展趨勢”。
此外,陳文玲則認為,全球的投資貿易布局、產業(yè)鏈、供應鏈布局,互聯(lián)網、物聯(lián)網、空中導航系統(tǒng)、人工智能、下一代基礎設施和高科技應用發(fā)展都是為了互聯(lián)互通,都是為了造福于人類,它的必然結果都會使全球經濟社會聯(lián)系越來越緊密,而不是脫鉤、對抗、阻斷。
全球化發(fā)展過程并非坦途,但也無絕路。邁過了21世紀的門檻,世界正迎來“亞洲世紀”,亞洲和中國未來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。吳心伯指出,要推動中日和中歐在全球化問題上的合作,中日主要是在《區(qū)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(xié)定》(RCEP)框架內合作,中歐要繼續(xù)推動《中歐全面投資協(xié)定》。中國、日本、歐洲應該成為下一輪全球化主要驅動力,因為美國在可預見的將來,不大可能像過去一樣成為全球化主要動力。
在吳心伯看來,中國要做好三件事情。首先要確保市場的開放性。其次要確保規(guī)則的合理性,以市場為主體,以規(guī)則為支撐。此外,還要確保資本的獲利性,讓投資能夠獲得收益。
另一方面,屠新泉指出,中國在產業(yè)結構上確實存在短板。如何提升引領全球化的信心和能力,以及如何在開放和自主中尋找平衡是非常困難的一個課題,這也對未來全球化的發(fā)展起到非常關鍵的影響,中國需要思考未來應該如何在全球化建設上發(fā)揮更大的影響。
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執(zhí)行院長、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黃仁偉強調,新全球化要素的供應者是中國,與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相一致?!耙粠б宦贰笔钱斍白畲蟮耐顿Y板塊和貿易板塊之一,以中國為原動力的產業(yè)鏈、供應鏈、資金鏈向沿線國家延伸。“一帶一路”還可以帶動發(fā)達國家基礎設施投資,也可視作廣義“一帶一路”。
展望未來,黃仁偉認為,“一帶一路”從基礎設施建設向數(shù)字、綠色、健康等領域擴展,將成為全球化的新內涵。